4.优波离以持戒证到身心清净
一、以三千威仪、八万细行来要求自己
二百五十戒,行也二百五十戒,住也二百五十戒,坐也二百五十戒,卧也二百五十戒,就说行、住、坐、卧,都是二百五十戒的体现。二百五十戒,行、住、坐、卧四大威仪,那么一乘,二百五十乘以四,行、住、坐、卧,就是一千。
比如按照要求,我们在家也好,出家也好,行有行的要求。比如,“行如风”,像风一样,我们走开路像风一样。风是轻柔呐,你走开路是轻柔呐,你看出家人走起路像风一样。真正的出家人,你一看就知道,他不是走开路“啪嗒啪嗒,啪嗒啪嗒”。是不是?你听不见他那个声音,走起来很轻松,当然证了道就更不用说了,所以“行如风”。
“坐如钟”,坐在这儿,像是钟一样坐在那儿,都是很稳定的状态,这都是定力的表现。“立如松”,站在那儿,像松树一样。“卧如弓”,睡觉的时候,头枕着右手,身体屈起来像弓一样,左手搭在身体左边的胯上,这是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景象,大家可以看看释迦牟尼佛,玉佛都是这样一个景象。那么这就是修行人的四大威仪。四大威仪,在家出家都要这样学。
如果从佛教的教理上说,如果你在临终的时候能够卧如弓,一定往生。但是一般做不到,临终的时候就要随便,不要强行。不要他已经很痛苦了,你非得给他弄成个卧如弓,这就很形式了,临终毕竟是要一心不乱就能往生,你知道这个意思就行了,我们平时都要向这方面去学。
所以“二百五十”乘上四大威仪的“四”,就是一千。我们在生活中要修清净,身口意三业清净,身口意三业就叫三聚戒。我们大家受三聚戒,三聚戒就体现在身口意,三个方面体现的戒,叫做三聚戒。
那么,身、口、意的三,再乘上前面的一千,是不是三千呐?这就是我们大家说的“三千威仪”,就体现在二百五十戒,乘上行住坐卧的四大威仪,再乘上身、口、意三聚戒,乘下来就是“三千威仪”。这就是我们出家人也好,在家人也好,特别受了菩萨戒,要以三千威仪来要求自己。
八万细行,就是三千威仪配上七支,什么七支呢?七支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身三口四。
那么,三千威仪再配上七支,身三口四,身的杀盗淫,口的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、不妄语,这是七个方面,叫七支。七支就是我们平时的具体生活呐,杀盗淫妄。七支,这都是戒律,七个方面要清净。那么,三千乘上七,两万一,刚才说的,“三千威仪”乘上“七支”,得两万一,两万一再乘以四烦恼(贪、嗔、痴、慢)就是八万四千。
那么这就说我们平时的生活中,要真正把戒律体现在一言一行,一举一动上面。就说释迦牟尼佛在整个成道的过程中,就是事事处处以三千威仪,八万细行体现的。车匿看到这些,他就以三千威仪,八万细行来要求自己。所以,他以持戒证到了阿罗汉,这就是戒律的重要性。这是八万微细,三千威仪。
二、性业遮业 无有毁犯
“性业遮业,悉皆清净。”性业就是指的根本戒,杀、盗、淫、妄。遮业是指的饮酒这一类。遮,阻止犯性业的。
性业是断慧命的——杀盗淫妄,杀盗淫妄是不通忏悔的,这叫性业。为什么叫性业呢?从根本上把如来藏性断送了,杀盗淫妄这个罪业断了如来藏性,所以它叫性业。
遮业,比如饮酒,那么促进了犯性业这个机,所以叫遮业。释迦牟尼佛在性业也好,在遮业方面,一切都是清净的。
“身心寂灭,成阿罗汉。”他(优波离)看到了,他也以佛为例去做,他也是这样,所以他证到了身心寂灭。
身心寂灭,这就是转身识进入清净的如来藏性这个寂灭上面来,所以“身心寂灭,成阿罗汉”。这就是转身识的生灭、无常这个状态,进入永恒的如来藏性上面来。
所以持戒让他断掉了分段生死,使身心清净,所以证到了阿罗汉。这就是优波离尊者作为律宗的鼻祖,他就是身、心寂灭成阿罗汉的。
三、佛亲印我 持戒为上
【我是如来众中纲纪,亲印我心,持戒修身,众推为上。佛问圆通,我以执身,身得自在,次第执心,心得通达,然后身心一切通利,斯为第一。】
“纲纪”,优波离尊者作为纲,“纲”是纲领,“纪”是纪律,佛教的纲领跟纪律就是一个字——戒。所以佛教是以戒为师,所以戒就是“纲”,戒就是“纪”。那么,优波离尊者就是依持戒这个纲纪,这是如来教我的。
“亲印我心”,“印”就是印证我的心清净,持戒清净。佛说:若要修心,莫如净心;若要修身,莫如持戒;若要修道,莫如无我。所以,亲自印我心是清净的,也印我的身,我的身清净,因为持戒,所以我证到了身、心清净。
“众推为上”,大家公认的,所以众中之首、众中之上。不是领导承认的,不是领导肯定的,是大众承认的。
这是我们佛教的一个特点,比如大德高僧不是谁任命的,说张三是大德高僧,是大众认为。所以我们佛教历代的大德高僧都是众推公认的,凡是有分歧的,就不能称为大德高僧。
比如我们寺院,我们寺院立的一个规矩,你可以听外边的历代古今中外的大德高僧的开示,我们大家都要听,听古今中外大德高僧的开示,这是公认的,比如虚云老和尚,比如弘一大师等等。
但是有争议的,你不可以听。有争议必然有问题,就没有达到“众推为上”这个标准,所以我们寺院一切都是来自于佛教。所以在我们寺院里面,大家都可以看到,各个群里面不准转那些没有被公认的,不管在家也好、出家人也好的一些说法开示,依据就是在这里。所以优波离尊者的“持戒第一”,就是众中公认的。
“佛问圆通,我以执身,身得自在。”我身不犯戒,所以身体自在。“次第执心”,所以“心得通达”。
身戒是很具体的,你不杀就是身戒;心戒,不只是你身不杀,你心里头都没有杀的这个意思,这叫大乘佛教,所以身心要清净。那么小乘佛教只执身,你不杀就行了,你不盗就行了,至于心里头是什么,那不考虑的。
所以我们大家受戒,你要清楚。比丘戒都是身戒,菩萨戒是心戒。那么,一个身戒,一个心戒,身心要清净,所以三坛大戒里边既有身戒,又有心戒,那就是菩萨戒,重在心。在家的居士也一样,你受了五戒十善,六重戒二十八轻戒,或者你有条件也受了十重戒四十八轻戒,这个菩萨戒是心戒,心不能犯错误,所以你受了戒你要很清楚。
(未完待续)
上明下仰法师宣讲
2024年8月3日
文字整理 | 戒博居士
校 对 | 耀春居士
发 送 | 耀古居士
千手千眼观音院 版权所有 蒙ICP备19003669号
咨询电话: 17704884196 13474811577
蒙公网安备15000002000102
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 20220000005
http://www.guanyinyuan.cn 呼和浩特市兴松街赛马场南(北郊公园内)